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际刊号:1005-3026
国内刊号:21-1344/T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42385 人次
 
    本刊论文
高职“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与路径探索_科学内涵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在“概论”课教学中,由于重视课堂理论教学,忽视社会实践育人,社会实践教学制约着“概论”课教学效果,为了提高高职“概论”课吸引力和实效性,提高学生在社会实践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加强“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探索实乃当务之急。本文拟从高职“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内涵、特征;社会实践教学的原则;社会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和创新;社会实践教学的路径探索和对策等方面加以探讨。

  论文关键词:高职,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科学内涵,原则,内容,路径探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16号文)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要求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2005年3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四部委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意见,明确提出“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统筹规划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明确各自任务,形成工作合力”。以上文件精神,为高职院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

  “概论”课是全国高校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渠道和阵地,在培养大学生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合格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在“概论”课教学中,由于重视课堂理论教学,忽视社会实践育人,社会实践教学制约着“概论”课教学效果,为了提高高职“概论”课吸引力和实效性,提高学生在社会实践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使教学内容最终内化为学生的个人素质,加强“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探索实乃当务之急。本文拟从高职“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内涵、特征;社会实践教学的原则;社会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和创新;社会实践教学的路径探索和对策等方面加以探讨。

  一、高职“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科学内涵

  1.“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内涵

  所谓社会实践教学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走向社会,了解国情,增长知识,提高才能和努力多做贡献的一系列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过程的总称。

  “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课堂理论教学的相关内容和要求,按照既定的社会实践教学目标,有计划地组织和指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以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等多种实践形式为载体,获得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直接体验和认知,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

  2.高职“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特征

  第一,目标明确性

  同课堂理论教学一样,将“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纳入学校教学总体规划和教育大纲,制定“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大纲,要求任课教师依据社会实践教学大纲,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提出社会实践教学方案和授课计划,明确社会实践教学的目的、任务、基本要求、基本内容和学时安排等问题,切实构建从课堂教学通往生活世界的社会实践教学体系,确保“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能够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不走形式,不走过场。

  第二,职业针对性

  高职院校的教学特色之一是职业性,高职“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必须立足于高职生现在的专业、将来的职业,深入了解与分析学生专业、职业的实际,深入企业了解专业技能、企业组织、职业规范,把“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实训、顶岗实习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统盘考虑和设计,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优势互补,坚持职业针对性构建完善的“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体系。

  第三,内容丰富性

  相对于理论教学来说,社会实践教学起步较晚,社会实践教学内容单一,不能体现高职院校的特征,不能很好地展现大学生的特点,反映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也没有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社会实践教学内容流于空泛、抽象,很难体现创新性。“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内容应与学生思想实际,社会热点问题和市场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要结合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成长的要求,拓展社会实践领域,丰富社会实践内容。

  第四,操作灵活性

  由于受到教学人数、教学经费、教学时间的限制,有些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无法做到全员参与,无法在学期内集中安排社会实践教学时间,“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操作形式易灵活多样,以点带面式与全员参与式相结合;假期实践与学期内实践相结合。

  以点代面式社会实践教学是在全体学生中有条件地选择一部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结束后,由这部分学生向未参与的学生介绍活动的内容和精神的实践教学法。全员参与式社会实践教学是使全体学习“概论”课的学生都参与社会实践教学活动。

  “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也不限于在学期内进行,假期实践与学期内实践必须统筹安排,纳入到实践教学计划中去。学期内,可以根据经费、学生时间,以及本地教学资源状况适当安排学生集中进行社会实践教学。对于涉及面广泛,且不易集中操作的社会实践内容,学生寒暑假时间较长,这是一个极好的社会实践机会,组织学生分散进行见习、调研等等,使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充分的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

  第五,考评的科学性

  建立合理、客观、系统的教学考核评价机制是提升“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应该与理论教学一样,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社会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概论”课实践教学的考评对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对教师的考评和对学生的考评。

  考核主体多元化,包括学生、教师、主管部门领导、社会实践单位、家长等。考核形式多样化,包括面谈、演讲、辩论、分组讨论与小论文、调查报告相结合等方式。成果展示渠道多维化,包括板报、广播、网站、报告、心得交流、比赛等。

  二、高职“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和创新

  1.红色革命及军事教育

  为了促进学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概论”课教学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红色革命精神是共产党人在艰苦的历史岁月里,用自己的鲜血铸就的一部伟大的史书和民族精神。当代的大学生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亲身参与,才能够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增强学生对党的感情,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培养他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精神,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根据本地红色资源的分布状况,“概论”课关于红色革命社会实践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如下形式:第一,参观红色基地;第二,走访民间革命老人;第三,走进部队走进军人。

  2.多元模块互动式调研

  社会调研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和手段搜集有关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以探索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作为“概论”课的一种社会实践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对我国的国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实际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为了让学生全方位、立体化的深入社会实际,了解社会现实,“概论”课可组织学生进行多元模块式调研:第一,区域模块——社区、农村、企事业单位;第二,领域模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第三,时间模块——学期初、学期中、假期;第四,群体性模块——儿童、老人、妇女、农民工等。

  3.社会服务活动

  社会服务是“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社会服务有利于广大学生接触社会,深入实际,了解国情,开阔视野;有利于增强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服务是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路径。“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可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开展如下社会服务活动:第一,社区义工服务;第二,“三下乡”服务;第三,企事业实习实训活动。

  4.先进典型人物访谈

  先进典型人物事迹对于弘扬社会正气、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访问先进典型人物,用他们生动、鲜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教育学生,他们的示范作用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他们的事迹具有可亲、可近、可信、可学的特点,易于被学生所接受。根据访谈对象的不同,“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内容可作如下选择:第一,党政机关任务专访;第二,企业家访谈;第三,名人名家访谈;第四,侨胞话统一访谈。

  三、高职“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路径探索和对策

  1.路径探索

  路径一:如何整合社会实践教学资源,创新“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

  由于受“概论”课教师数量、课时、经费等方面的制约,“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较难深入开展,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整合与利用社会实践教学资源。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许多社会实践活动甚至包括专业课的实践教学都能成为“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内容,很好的把“概论”课社会实践与专业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样一方面解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课时、经费等方面问题,同时还使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为社会做贡献,这是“概论”课社会实践内容创新与发展的一个趋势。高校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三下乡”活动能够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国情,认识社会,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在如何利用整合社会实践教学资源中缺乏统一规划,充分利用整合社会实践教学资源,是创新“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重要路径。

  路径二:如何完善社会实践模式,优化“概论”课教学机制

  要保证“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有效运行,必须建立“概论”课教学机制,教学组织系统,这种组织系统包括领导机构、执行机构、教学研究机构;建立正常的工作机制,这种工作机制要在保证实践课指导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开展实践教学研究、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及实践方式、创建校内外实践基地、编撰实践报告文集、加强组织领导、整合教学资源、优化学科结构、拓展社会数据空间、改革考试方式、制定评价体系等方面为“概论”课社会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确保社会实践取得较好效果;建立一套规范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这种管理体制包括:确定“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目标,确定学校、教务处、教学单位及相关单位的职责,制定一套实践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概论”课社会实践活动基金。

  2.对策研究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握社会实践教学的实施原则

  “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是一项涉及面极广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党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机关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通力合作。在社会实践教学中注重实施原则是该项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坚强保障。

  (1)社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长原则

  “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既有各自相对独立的体系、结构和功能,又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贯通的方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社会实践教学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和依托,理论教学通过社会实践教学加以体验、印证、丰富和发展,共同服务于总体教学目的。“概论”课理论教学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理论上讲授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使大学生能够在教师的理论灌输和启迪下,做到较为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逐步了解并能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民情和党情,从而在理论上知道“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是根据课堂理论教学的相关内容和要求,以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等多种实践形式为载体,获得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直接体验和认知。大学生通过这个教学环节,对以往的理论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思考,保证大学生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

  (2)教师与学生双主体性原则

  教师与学生在“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中都具有主体性,具体表现在教师的激励与指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性上。要想使“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同时体现师生的双主体性,使其相互协调,形成合力。

  教师的主体性是社会实践教学长效机制的力量保证,教师的指导水平是增强“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不但要求指导教师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对政策形势的领悟力,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强烈的政治使命感,并且要身体力行,还要有较强的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能力。“概论”课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活动,大学生也是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极大的尊重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自主选择、自我判断、独立思考的能力。

  (3)学校、地方、社会三位一体原则

  高职院校具有最贴近企业、最贴近地方经济、最贴近社会的优势,高职院校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大学学生基本上来自地方,毕业后又回到地方,他们对本地的环境和文化有亲近感、认同感,容易从情感和理性两方面加深对本地域的历史认知和现实认知。这一特点,反映在“概论”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上,就是要紧密结合本地方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社会实践教学注重学校、地方、社会三位一体原则。

  第二,充分利用、整合地方资源,建立稳固的社会实践特色基地

  实践基地、调研基地、社区服务基地、科技服务基地已经成为了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阵地,“概论”课只有充分利用、整合地方资源建立稳固的社会实践特色基地,才能保证社会实践教学的持久性和规范性,数量和质量相对稳固的社会实践基地是有效组织实施“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基本保证。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所在城市及周边区域中所拥有的具有典型性的革命历史遗迹,以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社区和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博物馆、图书馆、文化公园等建立人文素质教育基地;与落后地区建立起“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与高校附近的中小学建立校外辅导员实践基地等。在建立和管理实践教学基地过程中,应当坚持资源共享、互惠双赢的原则,既充分利用实践基地的现身说法以及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真实体验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学校也可以发挥自身的科研、人才优势为实践基地提供服务,支持实践基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学校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建立多种形式、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是“概论”课的社会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

  第三,确立价值目标,形成合理的社会实践评价体系

  建立合理、客观、系统的教学考核评价机制是提升“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应该与理论教学一样,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社会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概论”课实践教学的考评对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对教师的考评和对学生的考评。对教师的考评主要包括社会实践内容的选择、社会实践计划的设计、社会实践实施过程、社会实践总结以及社会影响等。对学生的考评应坚持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细化评价标准,对学生在思想政治修养、团队精神、综合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作出综合评价。具体而言,在考核评价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考核形式多样化,体现客观性原则

  “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考核应着重考察大学生对知识运用的能力、行为的表现力及创新能力等方面。为了全面客观地了解社会实践教学效果,可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如面谈、演讲、辩论、分组讨论与小论文、调查报告相结合等方式。分组讨论、演讲辩论等形式,将个体经验进行交流,可以使大学生在共享经验的过程中,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在交流沟通中不断增长智慧与能力。多样的考核方式有助于对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有更全面地了解,这样比单一的书面作业获得的评价结果更客观。

  其次,评价主体多元化,体现全面性原则

  “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的评价对象包括学生和教师,评价主体也相应是多元化的。对于教师的评价主体应该包括教师本人、同事、主管部门领导、社会实践协助部门领导等。对于学生的评价主体应该包括学生本人、指导教师、社会实践单位、同学、家长等。针对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制定相应的评价细则,完善评价机制,体现全面性原则。

  最后,成果展示渠道多维化,体现实效性原则

  对于社会实践教学成果,要提供多维化的展示平台,如:板报、广播、网站、报告、心得交流、比赛等。总结成果的过程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也是一个总结概括,积累提升的过程。多维化的成果展示,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够从成果展示的过程中提升自己,树立自信心。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Z].2005-02-07.

  2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3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 丁妙珍,申群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统合体系的构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年6月。

  5 阳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校本资源的开发利用[J].职教论坛,2010.8.

  6 郭跃军。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内容及其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年4月。

  7 汪杰。对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第3期。

  8 刘文娟。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7期。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